编者按:获批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年全省高校第一,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连年省属高校第一; 26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23位;“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社科基金241项;新增国家自科基金346项……位于岳麓山下的437必赢会员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82个春秋,在这些岁月里,她交出的一个个亮眼成绩让不少教育界人士为之感叹。今天,三湘都市报记者带你走进二里半,和你一起探寻437必赢会员中心的成长之路。
437必赢会员中心(简称“湖南师大”)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曾说过,“一个学校的最后成功,就靠教师。”的确,一直以来,湖南师大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推出“潇湘学者”、“世承人才”两个计划从制度、待遇等方面为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创设良好条件的同时,搭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干事创业平台,助力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
【人才】
“潇湘学者” 计划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你们要是能够满足我提出的要求,我就来学校。”12月22日,在湖南师大437必赢会员中心(简称“新传院”),记者见到了该院院长尹韵公,他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一句玩笑话却让湖南师大领导当真了。
2017年,尹韵公即将卸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这个消息一传出,便引来各大高校的注意。“当时,全国有10多所高校向我发出邀约,之所以来到湖南师大,是被学校领导的胸襟和真诚所打动。”回忆起往事,尹韵公露出了微笑,他说,当时学校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和条件,时任校长蒋洪新还表示“你只要来就行,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愿意怎么干我们全力支持!”这是被这样的胸怀所打动,2018年1月,尹韵公最终选择来到湖南,来到湖南师大就任新传院院长。
“其实对于我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尹韵公说,湖南师大给予了他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他一定要把湖南师大新传院做好。
说干就干,2019年,尹韵公提出要建立融媒体研究中心,从提交报告到获批组建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速度让我非常惊讶,这就是‘湖南师大速度’。”目前,学院正尝试联系长沙县、浏阳市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有一级博士学科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海内外人才,湖南师大出台了“潇湘学者”计划,尹韵公就是“潇湘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的成员。“‘潇湘学者’计划旨在加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拔尖青年优秀人才。”据湖南师大校长刘起军介绍,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潇湘学者计划”和国家、湖南省引才项目,以“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全职引进了海内外高端人才70余名。
“世承人才”计划培育校内优秀人才
和尹韵公一样,湖南师大首批“世承人才”计划人才,著名儿童文学家、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汤素兰也是被学校的“无条件、无要求”所打动。“创作文学作品是需要灵感的,而在这里不唯学术、课题、项目,还给予我创作很多支持、浓厚氛围,让我工作很开心。”不过,汤素兰告诉记者,她来到湖南师大还有另一层原因。“我是这里毕业的,文学创作也是从这里开始,希望能为母校培养更多文学创作苗子。”
1986 年,汤素兰的处女作《两条小溪流》发表在《小溪流》上,当时的她已经毕业离校,为了能够将书送到她手中,学校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收到书本后,我非常感动,一直就想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汤素兰算是如愿以偿,不仅设立“素兰文学创作奖”,带领学生创作实践,还资助贫困学子。她先后在湖南、贵州的偏远贫困地区捐建了15所“素兰书屋”。每次捐建书屋时,她还会为孩子们上一堂阅读与写作课,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今年暑假,汤素兰携手文学院“写作与演说创新班”的教师,在长沙县双江镇沃园农场开展童话创意写作工作坊,为农场量身打造“沃园农场生态童话系列”,“工作坊第一季完成五部作品的创作,其中三部已进入出版环节,另外两部正在修改中。”
“‘世承人才计划’主要为培育校内优秀人才。”刘起军表示,“世承人才计划”采取分层次培育的形式,重点培育校内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四个层次。学校每年遴选一次“世承人才计划”人选,对入选者采取聘期考核、动态管理。
【科技】
支持科研,基地千金都不卖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湖南师大为了吸引、留住人才不仅限于待遇等条件的提升,更多的是在科研上的支持。“学校真的是竭尽全力帮助科研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说。
刘少军告诉记者,在湘江边上有一块面积十余亩的基地,是学校特批给他们的“科研战场”,在这里,刘少军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一种又一种优质的鱼类,让大家能吃好鱼。“湘江边上的地那可是寸土寸金,曾有人出高价想买这块地,但为了支持我们搞科研,学校拒绝了。”
在刘少军看来,作为一个师范类学校,原本做好师范育人工作就可以了,而湖南师大却能全力支持科研团队做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科研工作,“这点真是太难能可贵了。”也正因如此,30年来,刘少军坚持教学一线,培养出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使中国水产研究领域有了大批优秀人才。
据悉,为支持和促进刘少军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校党委书记蒋洪新、校长刘起军多次率队到生命科学学院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整合资源,强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保障。学校出台《关于加强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学术、财务、人事等方面赋予实验室一定自主权,每年召开一次专题建设专题办公会。
为留住科研人才,主动约谈加薪
其实像刘少军这样的故事在湖南师大并不少见。为了引入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研究的高端人才,对于在湖南师大全职任教的苏文、苏曼夫妇,学校也给予了充分的学术自由与生活帮助。
2010年3月,苏文、苏曼夫妇在朋友的推荐下,从英国来到了长沙,在湖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全职任教,这一来就是10年。“在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中,这还是头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待这么久。”苏曼笑言,湖南已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记者了解到,科研的目的应该依托项目而生,而在国外,教授往往被迫将科研的重心放在应用研究上,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度与支持度并不多,“在湖南师大,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和精力进行科研创新,也可以在开放公平的研究氛围下继续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
苏曼告诉记者,自己在湖南师大很受重视,除了充分的学术自由,在他们任职后,校方在科研经费、住房、生活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当他们牵头举办学术会议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都积极地提供帮助,解决了专家签证、会场、住宿等具体问题;当他们的条件满足条件时,院领导主动约谈加薪,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正因受到如此厚待,苏文、苏曼夫妇二人开始着手在长沙买房,计划长期留在湖南师大发展。
据悉,2012年10月,苏文、苏曼夫妇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教授来437必赢会员中心进行讲学,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13年,苏曼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5年,苏文荣获湖南省潇湘友谊奖。在两人的带领下,学校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学术会议,为国际交流、学科与专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科】
与时俱进,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全人”教育
12月20日,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任郑青同学斩获全国总决赛冠军。“全国共有52万人参赛,这个冠军来之不易。”谈及此事,身为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院长,曾艳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记者了解到,这是湖南学生在该项赛事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而在这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来曾艳钰带领的外国语学院团队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致力于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持续努力。
2017年3月,曾艳钰作为湖南师大引进的高端人才接任学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的职务。当时的外语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只有5个外语语种,在专业教学上仍沿袭传统做法。“外国语应该与时俱进,推进以复合型人才为典型特征的‘全人’教育。”曾艳钰告诉记者,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仅仅把语言作为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重新审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包括学科融合,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外语要跟其它学科交叉、融通。
于是,在曾艳钰的带领下,外国语学院开办了全国第一个翻译传播学,2018年开始招生,而在语言智能与跨文化研究方面,交叉的多学科专业也于今年开始招生。现在的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已由2017年前的5个语种增加到9个语种,在综合性大学里达到这一水准的,全国仅3所。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条龙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近5年来,我们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湖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郑贤章告诉记者,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37必赢会员中心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语言与文化”的支撑学科,近5年来,新增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新增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 项、重点项目4 项,一般项目20余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在郑贤章看来,中文教育与发展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要想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所造诣,就得能静下心来研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与决心。而作为院长,一定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服务工作,不仅要能引进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当教师遇到教学和生活上的难题时,学院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给予帮助,遇上棘手问题也会向学校反映,寻求办法;在评优评级方面,学院一视同仁,不会让任何教师有委屈,让教师能够沉下心进行学术研究,培育出更多的文学人才。
记者了解到,湖南师大对人才来校后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营造有温暖的人才服务氛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同时,积极对接省市人才政策,学校出面统一沟通协调,先后为70余名引进人才取得了长沙市购房资格。
原文链接:http://sxdsb.voc.com.cn/mobile/article/202012/20201227182409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