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芳,437必赢会员中心2018级新闻学的学生,大一学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选拔进入437必赢会员中心“世承计划实验班”,目前已保送至中国传媒大学(应用新闻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她曾担任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致远传媒文艺评论部部长;曾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国家级优秀奖、湖南省三等奖,杨树达论文奖、十佳青年评论员、校二星级评论员、综合一等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习科研标兵、暑期三下乡先进实践个人、优秀实践团队,优秀大学生最佳纪录片奖、蓝田记者节征文优秀奖;实践经历方面,她参加过红网、腾讯新闻的实习,目前在字节跳动实习,曾在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发表评论文8篇、校青评网发表评论29篇、校《团学经纬》发表文章4篇。
任何的收获都不是因为巧合,而是靠每天的努力与坚持。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不怕你每天迈一小步,只怕你停滞不前;不怕你每天做一点事,只怕你无所事事。坚持,是生命的一种毅力!执行,是努力的一种坚持!
永不止步 迎难而上
温文尔雅、积极上进,这是身边同学对她的评价。
徐竹芳大一时就以专业成绩第一名加入到世承班,正式开启了她漫漫的科研之路。在本科期间她共参与了五次省级、校级的科研—她曾独立主持2项世承班课题,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2项省级课题、一项世承班专项课题。其中最让她深刻的是由她主持的湖南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通过三下乡实地考察去了解到不同年龄层的人对性教育的看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磕磕绊绊,她坦言有很多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子女接受采访,有些家长甚至觉得谈论性教育是得不偿失的。在还处于相对传统保守的农村里,这次的调研对她和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徐竹芳和同学们仍以坚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调研路上的困难。最终,此次调研过程中完成的调研论文由湖南省政府主办的《湖南蓝皮书:2021年社会发展报告》收录;调研报告刊载于437必赢会员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县村调研行》,并获校杨树达奖学金二等奖。
在科研的路程上,她很感谢能遇到自己的伯乐——李琦老师,「以你来时路,赠我沿途灯。」一门社会学概论促成了一份师生缘,世承班的老师和学员是双向选择,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课题,一句“我选你”成为了徐竹芳的信心来源,这也是对她实力和努力的双重认可。
把热爱做到极致
大一时的她,加入了学院致远传媒文艺评论部,写过许多评论文、组织过许多场读书会,每当看到感兴趣的话题时,她就会奋笔疾书,从而锻炼写作与即兴评述能力。
本科期间,她一直坚持向各大网站投稿,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了微博热搜“某综艺上董明珠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判定的标准是能否干苦力,而徐竹芳却有一个不同的见解,她谈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人能干苦力是一种褒奖,而现代人能干苦力并不代表是一种勤奋能干的表现。她将工地上和写字楼的人进行了一个对比,写成了这篇名为《能吃苦不等于干苦力,努力的定义当因时制宜》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她的这篇作品先发布于红网,后又被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转载,浏览量超过22万。这是她没有设想过的,也认为是她成长历程中最好的见证。
除此之外,徐竹芳还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习。在腾讯新闻实习期间,她负责跟进新人激励计划和腾讯新星培训计划,并独立运营个人腾讯新闻及有味账号。过五关斩六将后的她顺利进入了现在的实习公司——字节跳动,负责西瓜视频热点内容运营、热点话题主持及热点数据复盘。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给了她很多压力,但她也比以往成长不少。在那里他们不谈年龄、不谈级别,只谈实力,深入了解到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媒体行业的前景,可以说是每个传媒人的“梦中情厂”了。
勤奋求学 熬墨蓄势
大学是一个博学的过程,大一过后的徐竹芳几乎没有周末,每天都忙于学习、实践、竞赛之中。在如此充实的生活中,她都会提早做好规划,大到一年,小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这也正因她始终保持认真努力的态度,扎实稳进。
在采访的最后,她给学弟学妹们送上了一些关于大学的小建议,她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先学好专业知识,打好根基,再者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不为荣誉,只为成长。“不要吝啬看书的时间,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用上,要敢于尝试,敢于做团队里的领头羊。"当你有目标、有规划、有自信、有行动就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了。
“只要还在路上,迟早会遇见曙光”。
作者|李子涵 陈咏茹
责编|宋嘉帅